12万元价位市场素来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必争之地。近期,长安汽车密集布局,接连推出定位相近、价格区间高度重合的启源A06与深蓝L06。这一动作,正呼应了董事长朱华荣“必须抢占新能源先机”的战略主张,其背后的布局意图引发行业关注。
然而,在新能源竞争的核心地带,长安同时押注启源与深蓝两大品牌,在相近价位推出产品特性相似的车型——这一策略究竟会引发品牌内耗与资源分散,还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一步深谋远虑的好棋?
启源与深蓝的差异化打法
12万元级细分领域是众多车企的必争之地。长安汽车在这一关键战场同时部署启源与深蓝两大品牌,看似左右手互搏,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
长安汽车为这两个品牌构建起一座覆盖1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能源金字塔,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实现市场的全面覆盖。
启源品牌秉承大众化、高性价比的国民车理念,承接长安主品牌基因,定位更偏向传统家庭用户。其设计语言中庸耐看,强调空间实用性与能耗经济性。
在长安的品牌矩阵中,启源被塑造成“央企里的新大众”,目标是在新能源家用车市场占据主流可信赖的认知入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蓝品牌,该品牌以年轻化、科技感为特色,从诞生之初就立志与造车新势力直接竞争。
深蓝的品牌形象更为激进时尚,标志性的溜背造型、无框车门等设计元素,配合对性能与智能科技的强调,精准瞄准追求个性、热爱科技的年轻消费群体。
这一品牌肩负着长安汽车品牌年轻化、科技化的使命,既要承担品牌转型的重任,又要在15万级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产品力的具体表现来看,启源A06与深蓝L06的配置差异反映了两大品牌的定位区别。在设计与舒适性方面,启源A06标配FSD减震器、电动遮阳帘,部分配置车型还配备隔音玻璃和冰箱,精准契合家庭用户对舒适性的核心需求。
而深蓝L06则强调运动风格,标配电动扰流板和无框车门,但在遮阳帘与隔音玻璃上有所取舍,强化运动属性。
在三电系统与补能体验上,两个品牌也展现出不同的技术路线。深蓝L06采用宁德时代电池,提供670公里长续航版本,吸引对电池品牌和续航里程敏感的消费群体。启源A06则全系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6C超充技术,仅需9分钟即可完成30%至80%的补能,以充电速度和技术领先感作为主要卖点。
底盘与操控特性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启源A06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挂结构,且前双叉臂采用铝合金材质,这在同价位车型中较为罕见,既提升了操控上限又保证了舒适性。深蓝L06则采用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布局,配备有号称法拉利同款的磁流变悬架,凸显了操控个性化取向。
在销售渠道方面,两大品牌同样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启源品牌充分利用长安汽车庞大的传统经销商网络,实现快速渠道下沉,触达三四线及更广阔市场,为其走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蓝品牌则借鉴新势力企业的直营加经销商模式,在城市核心商圈设立体验店,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透明定价和标准化服务体验,塑造高端科技品牌形象。
通过上述全方位的差异化布局,长安汽车巧妙地将8-12万元市场的消费者细分为“务实家庭派”和“潮流科技派”两大群体。这种双品牌战略既展现了长安汽车对市场细分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出击。不过,这种“内部赛马”的机制能否真正实现市场通吃的战略目标,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双车战略的危与机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启源与深蓝两大品牌的定位并非一成不变。
在品牌发布初期,长安汽车为它们规划了相对清晰的阶梯式定位:启源主打低端市场,新车售价主要在10万左右;深蓝定位中高端,首款车型售价超过16万元;阿维塔负责高端市场,售价超过20万元,共同形成了与吉利“银河+极氪”相似的品牌架构。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两个品牌的定价策略发生了明显交叉。启源品牌的价格逐步上探,而深蓝则推出了价格更为亲民的车型,两者在11-15万元价格区间形成了直接竞争。
这种演变使得长安的双品牌战略看起来更像是比亚迪的“王朝+海洋”网络,但又存在本质区别。比亚迪的同级车型在配置和售价上高度接近,而启源和深蓝的车型如A06和L06,不仅在定位上分属中大型和中型,价格也相差约两万元左右,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竞争格局。
从战略优势来看,长安的双品牌布局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市场覆盖最大化是最直接的优势,通过启源与深蓝的差异化定位,长安能够同时覆盖家庭和潮流科技两大核心消费群体。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10-15万元价格带已成为新能源车市的主战场,这种双品牌策略使长安得以全面覆盖这一关键区域。
风险分散是另一重要优势,避免了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隐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某个品牌暂时受挫,其他品牌仍能维持基本盘。内部竞争机制则激发了组织活力,形成了类似“内部赛马”的效果,促使两个品牌团队不断创新突破,避免产品力僵化。
然而,这一战略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巨大的资源投入是首要挑战,双品牌意味着研发、营销和渠道成本的大幅增加。为平衡这一压力,长安采取了核心技术共享策略,将资源重点投向造型设计、智能座舱等能够形成差异化的领域。
内部耗损风险则更为严峻,当深蓝S05以11.69万元定价切入启源主力战场,或启源Q07在15万元左右与深蓝S07正面竞争时,难免形成左右互搏的局面。
品牌定位模糊是潜在威胁,如果启源过度追求科技感,或深蓝为销量而大幅降价,将导致品牌形象混淆。有观察指出,深蓝L06价格高于启源A06,却在座椅舒适性等配置上不及后者,可能引发消费者对深蓝“运动风格”定位的困惑。
总体而言,长安汽车的双品牌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既竞争又协同的布局,既体现了长安作为央企的市场化胆识,也考验着其战略执行的精准度。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长安能否在启源与深蓝的平衡术中找到最佳支点,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实现战略愿景。
长安如何做好平衡?
长安汽车在同一价格区间内布局启源A06与深蓝L06两款定位相似的车型,是其有意为之的内部赛马机制的具体体现。这种策略旨在通过内部竞争激发不同团队的创新与市场潜能,并借助市场反馈自然筛选出更成功的模式与品牌。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曾表示,品牌事业部独立经营后的人事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通过赛马机制为集团培养更多人才。理论上看,这种机制有助于催生颠覆性的产品迭代与创新能力。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种内部竞争已初步显现效果。2025年1-10月,长安汽车集团总销量达到237.4万辆,同比增长10.1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6.8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0.58%。
具体到品牌,深蓝汽车10月单月销量突破3.6万辆,同比增长32.1%,1-10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57.1%;长安启源10月销量为3.6万辆,同比增长8.5%,并且已连续3个月销量突破3万辆,其旗下的Q07车型也连续3个月销量过万。销量的整体增长表明,双品牌策略在一定阶段内刺激了市场的广泛覆盖和销量的提升。
然而,这种同根相争的局面也伴随着显著的风险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两者共享三电系统与技术架构,却在配置上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差异。
例如,定价稍高的深蓝L06在某些舒适性配置上不及启源A06;而启源A06作为纯电车型则未配备热泵空调。这种“被动制造的配置差异”可能导致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中变得模糊。
有观点认为,这反映出长安试图通过共享技术平台,并主要依靠外观、配置调整来强行区分定位,在新能源行业技术日趋透明化的背景下,这种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存疑。
长安双品牌战略能否行稳致远,根本上取决于集团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精准拿捏与动态平衡。
首要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握技术共享与差异化界定的尺度。集团既需要通过共享核心技术平台来获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又必须确保启源与深蓝能建立起足够清晰且可持续的差异化定位。长安持续推进的“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战略计划,为底层技术创新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在此框架下,各品牌已呈现出技术路线的初步分野:启源侧重于蓝鲸插混与金钟罩电池技术,深蓝重点布局超级增程与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超越简单的、基于同源技术的配置调整,实现真正由核心技术驱动用户体验的差异化,这将是未来必须攻克的核心课题。
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的是资源分配与内部协调的现实问题。市场销量与盈利能力无疑会成为集团内部资源调配的核心指挥棒。
有市场分析指出,凭借在主流性价比市场的出色表现,启源可能更容易获得集团的资源倾斜。此外,两者截然不同的股权结构——深蓝汽车由长安控股并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而长安启源则为集团全资子公司——也为长期的资源投入与战略定位增添了变数。
若不能建立清晰、公平的协同机制,初衷在于激发活力的“内部赛马”,容易滑向消耗内部资源的内耗。
更进一步看,所有这些内部策略的成效,最终都需置于外部竞争与行业风险的严苛背景下接受检验。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在此环境下,如果长安的双品牌战略演变为内部的左右互搏,将影响集团整体的利润基础,进而削弱其对未来技术进行长期、大规模投入的能力。
与此同时,行业正面临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例如全固态电池等潜在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要求企业必须保持持续且坚定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才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不被淘汰。根据规划,长安未来十年将在新汽车领域累计投入2000亿元,以构建技术“护城河”。
目前,长安为启源和深蓝都设定了雄心勃勃的销量目标,包括启源力争在2027年全球销量突破100万辆,以及深蓝计划在未来5年累计推出30款新车型以实现2030年200万辆的全球销量目标。
在长安汽车2025年300万辆销量目标的蓝图下,启源与深蓝的竞争关系预计将长期存在。这场“内部赛马”最终是走向共赢,铸就长安在新能源市场的强势地位,还是演变为内耗,将极大考验长安汽车的战略定力与管理智慧。
结语
长安汽车在12万元级新能源市场布下的这盘双车棋局,体现了其在激烈竞争中主动破局的战略决心。通过启源与深蓝的差异化布局,长安试图满足不同偏好的消费群体,实现对主流价格区间的全面覆盖。
然而,这一战略在执行层面也会面临考验。有行业观察指出,长安当前面临的挑战或许源于“过度扩张”——意图通吃所有细分市场,反而导致深蓝与启源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这种“广撒网”式的传统策略,在当今追求极致效率和精准打击的市场环境中,正逐渐显露其局限性。若不能有效厘清双品牌定位、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这种“多线作战”很可能演变为内耗。
展望前路,长安双品牌战略的成败将取决于其能否在扩张与聚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若能精准划定两大品牌的用户边界,在共享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运营的高效协同,同时将优势资源集中投向最能产生价值的关键领域,那么这场“内部赛马”有望真正转化为市场通吃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