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与智能化大潮的涌现,为汽车行业打开全新增量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格局。
2023盖世汽车第五届金辑奖“最具成长价值奖”的评选,正是旨在发掘当前变革中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公司。此次评选于5月份正式启动,历时数月,经过近百万人参与网络投票及数月的专家评审,日前正式揭晓评选结果——共有55家优秀企业上榜,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底盘、芯片半导体、软件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
汽车智能化全力冲刺
随着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入高峰,智能化也被按下“加速键”,并被业界认为是决定汽车新一轮革命的胜负关键。尤其是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已然成了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今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40%,较去年同期的28.8%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市场主要的驾驶辅助方案。从应用场景来看,继去年实现高速NOA规模化应用之后,难度更大的城市NOA在今年也迎来了爆发元年。
目前,包括蔚来、小鹏、理想、长城、智己等车企都已经开始逐渐实现小范围的城市应用。比如蔚来增强领航辅助NOP+的使用场景从今年10月起从高速进入城区;小鹏城市NGP目前已经开通北上广深佛五城,预计到12月底将达到50城,2024年实现XNGP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路网;理想汽车计划今年11月将NOA布局范围扩大至50个城市,到12月将覆盖全国的100个城市。此外,像是华为ASD 2.0的城区NCA功能也已经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重庆5座城市开放,按照此前规划,华为城区NCA到第四季度落地城市将达到45个。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国内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将进一步达到45%,L3车辆也将开始规模化量产。
自动驾驶发展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推动汽车从简单的代步工具逐渐转变为移动的第三空间。更为智能、安全、舒适、高效的出行需求,催生了大量的人机交互、网联服务和场景应用。
比如在影音娱乐方面,诸如车载KTV、3D电影、音乐座舱、游戏座舱等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新车的配置选择。人机交互方面,也已经从最开始简单的旋钮和触控交互等,进化到了集语音、指纹、手势、人脸识别等于一体的多模态交互,并催生了方向盘交互、AR-HUD、3D导航等新技术应用。另外像后视镜、车钥匙、座椅等传统部件,伴随着智能化升级,也开始朝CMS电子后视镜、UWB智能钥匙、零重力座椅、智能表面等方向演进。
如果将智能座舱像自动驾驶一样根据不同智能化水平进行级别划分,那么目前智能座舱整体上处于L2部分认知阶段,即具备在舱内外部分场景下的主动感知和执行能力,并普遍实现了可持续升级的云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L3级别具备高阶认知功能的智能座舱也开始了市场导入,预计2025年左右实现。
从整体渗透率来看,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若按照同时具备8英寸以上中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和OTA四大核心功能的“智能座舱”来定义,当前国内智能座舱整体渗透率已超过50%。未来随着年轻购车群体的增加,智能座舱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快速普及,也带动了相关核心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包括传感器、芯片、车载软件以及底盘等领域。
比如在硬件方面,大算力芯片正在成为智舱和智驾的标配。以智能驾驶为例,目前市场上普通L2级自动驾驶所需算力通常不超过30 TOPS,但随着智驾应用逐渐往高速/城市NOA拓展,所需处理的数据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对算力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上百TOPS。
不仅如此, 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逐步应用,座舱智能化持续升级,芯片和算法等性能要求同步被拉高,多核SoC也将成为未来智能座舱主控芯片主流。另外,AI大模型的爆火,也在重新定义汽车,进一步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这些新趋势的涌现,推动了相关领域在过去一段时间迎来一波技术革新热潮。
本土新供应链加速形成
智能电动汽车变革潮起潮涌,围绕不断升级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需求,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全面重塑,新的供应链体系正加速建立和完善,这从本次成长奖评选就可以窥见一二。
在本次金辑奖“最具成长价值奖”评选中,上榜的55家企业,仅智能驾驶领域就多达22家企业,涉及自动驾驶、商用车智驾、域控、传感器、高精度定位等核心细分领域;座舱领域则有7家,涵盖AR-HUD、车载影像、CMS等;软件领域有13家,包括软硬一体、智驾软件、操作系统等。另外还有12家芯片相关公司,以及1家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公司。
具体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本次有轻舟智航、嬴彻科技、挚途科技、智加科技等多家企业上榜,从数量来看,以面向商用车应用场景的企业居多。
虽然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但因运营场景相对简单,在高阶自动驾驶落地探索方面,商用车明显要快很多,也被普遍认为将率先落地。近年来,一些L4公司通过聚焦机场、港口、矿山、园区等特定场景,已陆续实现高阶智驾的落地应用,并获得商业回报。
而乘用车现阶段则已经实现L2/L2+级自动驾驶功能规模化上车,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有待政策、法规、技术、伦理等多环节加码推动。
智能驾驶的快速普及,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比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传感器。其中激光雷达在过去两年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据信通院最新统计,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已有36家中国车企宣布使用激光雷达,预计国内将有高达106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占全球同期预计发布搭载激光雷达新车型总数量近90%。
在此背景下,技术不断升级的毫米波雷达,正接力激光雷达成为下一个风口,本次上榜的几何伙伴、木牛领航、楚航科技、纳瓦电子等毫米波雷达企业均是该领域的实力新秀。
在一个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定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ADAS功能逐步成为新车的标配,应用场景愈发复杂,高精度定位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随之被打开,本次获奖的大有时空、北云科技、诚芯智联等,依托国内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不少已经实现规模量产。
另外,当前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已经进入到了域内集成甚至跨域融合阶段,基于软硬件协同发展的域控正成为当下主流发展路径,这也带来了大量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在该领域,本次获奖的企业有创时智驾、优控智行等。
智能座舱方面,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控大屏、车载语音交互和车联网的渗透率均超过70%。域控、HUD、CMS/DMS等新技术,正从30万元以上车型逐渐下放至20万元左右新车,变为标配。
相关供应商也乘势而起,比如车载HUD方面的锐思华创、炽云科技、疆程技术、思必驰,车载影像技术方面的瞰瞰智能,CMS方面的自行科技,车载KTV方面的雷石天地等,也都进入了本次成长奖榜单。
除了上述新兴零部件,整车智能化变革,也带来了汽车底层能力的重构。比如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车载软件正成为汽车行业创新和应用拓展的主要驱动力。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未来软件将占汽车创新的90%。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激励了一批本土玩家涌现市场。
此次对软件领域的评选,涉及从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到仿真测试、智驾高性能计算软件平台等各细分领域,像是Sonatus、极豆科技、润芯微、映驰科技、中瓴智行等纷纷获奖。
芯片方面,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缺芯危机后,国内芯片厂也有意识地在芯片领域加速国产替代,包括车规MCU、功率芯片、汽车MEMS传感器芯片、车规级模数混合芯片等。这几年本土厂商借着产业链变革之机,正在慢慢进行突围。诸如杰发科技、云途半导体、旋智电子、华芯拓远、飞恩微电子、英迪芯微、赛卓电子等,都凭借实力上榜。
另外,大算力持续上探,跨域融合成为车载计算芯片竞争的焦点。传统芯片巨头之外,国内本土的芯片公司也有很好的发展,比如后摩智能、欧冶半导体、超星未来等都拥有持续向上发展的实力。今年5月,后摩智能还推出了业内首款存算一体智驾芯片——后摩鸿途H30,可实现高达256TOPS的物理算力,所需功耗不超过35W。
汽车电气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也带来核心结构件底盘的智能化,包括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悬架,在该领域本次有利氪科技、京西重工等多家企业上榜。
“整体来看,中国的自动驾驶供应链发展非常快速,而且是相对完善,软件算法泛化的能力在持续提升。”盖世汽车CEO周晓莺表示。
小结
聚焦2023年,国内汽车“内卷”至极,成百上千的供应商陷入“春秋混战”,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或淘汰。而那些借势成长起来的“新星”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卷起行业新一轮的竞争格局之变。
在此过程中,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护城河,无疑在拓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