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个如何在以农耕传统为主体的文明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挑战。我们关于现代化的理解,长期受英国工业革命经验的制约,将通过工农业剪刀差进行原始积累进而推动大工业,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并没有这样的“必由之路”。即使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西方“后发”现代化国家,也没有走英国的道路,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给予了农民极强的保护,使工业发展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手段。总之,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道路,只有各国基于自身传统和体制所探索的多样的现代化经验。
中国传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半工半农、农工结合,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国家已建成了齐备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在广大农村基层地区依然有小农生产模式在顽强地生存着。那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应当进行怎样的战略选择,是走一条消灭小农、夷平乡村的路径,还是探索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发展道路?答案很清晰:从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举措。广大基层地区如何践行党和国家决策,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基于上述视角来观察杏坛的当前探索,能够认清其行动的意义并且揭示出可能遇到的挑战。
杏坛是佛山市顺德区西南的一个小镇,以独特的水乡风光而闻名,辖内水网密布、河涌交错,且远离顺德城区中心和主干道,导致工业并不发达,农民以经营桑基鱼塘和旅游业为主,在此前的数轮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与以制造业企业强大蜚声海内外的佛山顺德格格不入。从2018年开始,杏坛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低端产业,推进辖内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再利用,迄今累计整备腾挪村级工业园土地超万亩。随着佛山国家级高新区坐落在镇域内,成为近年来顺德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带动了杏坛的高速发展。2022年,杏坛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6.8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同年7月,国内一家媒体智库发布《2022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杏坛镇因其经济实力、人口吸纳能力以及要素配置能力的综合实力,在全国超两万个建制镇中脱颖而出,排名第205位。
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地促进了杏坛的工业发展,同时也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摆在了杏坛面前。要知道,杏坛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与历史文化沉淀,“逢简水乡”“青田范式”等都是岭南文化水乡系列中的旅游名点,岭南文化与水乡旅游的交相辉映早已是杏坛的名片。如何在持续推动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进程中,既保护水乡风貌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受侵蚀,又能创设出帮助农村居民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红利的制度机制,是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难题。
近期,杏坛镇讨论推行制造业当家“3510”战略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明确强调在整体规划布局中坚持“三产融合”的发展原则和目标,通过综合实施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发展文旅项目、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完善水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小工业用品交易平台等措施,推进三产齐头并进、多业态融合发展。
为防止水乡风貌遭到破坏,杏坛镇委提出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农村发展理念。据初步了解,讨论中的措施主要包括:将经营性的镇国资管理公司退出景区管理,要求景区免费开放,镇财政支持村集体实施自主管理;(2)对全镇村庄进行连片开放,设置村庄“内部保护,外围商业”的差序管理模式,将工业用地和商业设施部署在村庄之外;(3)对村庄(景区)中的现有商业设置实施整顿,除少数必不可少的商铺之外,其他统一规划进村庄外围的商业区。除此以外,杏坛还在集中讨论,建立针对制造业实体产业的初创企业扶持基金、良好的技能培训机制、教育奖励基金等等,在大力吸引高新产业优质人才涌入的同时,辅助本地的农村青年发展能力提升。
杏坛的探索还在路上,我们看到,杏坛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为代价,而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城乡融合、均衡发展的格局,在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给予生态农业和原住民生活方式高度的重视,以”三产融合“来作为构建本地现代产业图谱的目标。这种实践,是基于中国农村实际的现代化探索,值得持续观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